MS IGLOO 系列三部曲

[自護軍/吉翁軍] QCX-76A 約爾姆加德 (大蛇)

mechanical-uc0079-ms-igloo-1-1

說明

QCX-76A 約爾姆加德(Jormungand)是吉翁軍為了應對地球聯邦軍的軍備增強計劃而開發的一款次時代攻擊兵器。

約爾姆加德被定位為代替光束武器的超巨大等離子電漿光線槍(Plasma Beam Gun),該兵器與與MEGA粒子炮為平行開發,但因技術門檻較高而發展速度較慢。約爾姆加德機身長達231m,並安裝的是相當於150000kW輸出功率的米諾夫斯基粒子高熱原子核反應堆。該兵器利用百萬粒子流量的超高溫的脈衝呈光束形式發射,發射時,核熔爐受到向性激發從而產生脈沖模式,利用磁力閉合包裹核熔爐脈衝蓄積區,脈衝以火花狀態下在蓄積區被激發,並以每秒10萬個形成脈衝光束,可以實現遠遠凌駕於目前火砲的射程與威力,理論上存在一擊擊破聯邦戰艦的可能。

理論上,約爾姆加德具有遠達2000Km的超超遠距離射程,但是由於脈衝兵器受地球圈磁場影響極大,實際有效射程大約在300Km左右。與MEGA粒子炮相比,約爾姆加德命中率相對偏低,需要利用觀測機進行間接照準,以保證運射擊距離和命中率。約爾姆加德採取本體分離式射擊控制台操作,由機械臂連接砲身本體並控制扣動扳機。

由於出力過高,約爾姆加德砲身三段連續安裝了冷卻裝置以免發射後砲身融化。根據計算,約爾姆加德一次發射所需要的耗材足夠挪用為3台扎古型MS的建造。

一年戰爭初期,第603技術試驗部隊所屬試驗支援艦尤頓海姆級一號艦尤頓海姆號搭載約爾姆加德,參與魯姆會戰,由亞歷山大·海曼上尉作為砲手負責操控約爾姆加德。滿懷期待的603部隊自認為尤頓海姆級將會是戰爭的主角。但此時吉翁軍早已放棄了傳統的巨劍大砲理念,MS已成為未來戰場的主角,約爾姆加德一直未能得到前線傳來的發射命令及砲擊數據。最終在會戰中,約爾姆加德遭到攻擊,亞歷山大重傷,滿懷砲兵榮譽的亞歷山大在敵艦的自殺式攻擊前進行了三次發射,其中最後一發成功將敵艦擊毀。

[自護軍/吉翁軍] YMT-05 鬥狼

mechanical-uc0079-ms-igloo-2-1

說明

YMT-05 鬥狼(Hildolfr)是吉翁軍於不列顛作戰計劃的可行性討論中,為了將來必然會發生的常規陸戰而開發的,作為與MS平行開發的新型陸戰特化兵器機動坦克(Mobile Tank),並於UC0078年完成試作1號機的開發。

該型機具備一門300mm口徑炮特種炮。可以根據需要換用高爆彈(HE彈)、反坦克破甲彈(HEAT彈)、反坦克燃燒破甲彈(HEAT/I彈)、碎甲彈(HESH彈)、穿甲彈(AP彈)、脫殼穿甲彈(APDS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彈)、核砲彈等,對不同目標進行排除。而300mm的口徑也使得威力和射程上都有了32km的最大射程,精準射程20km,在米粒子環境下的彈道學中是一個很難超越的數字。

戰車上搭載了出力高達3300KW的核融爐,用來驅動3具履帶式動力系統,正常適應地形下時速可達100/h,遠超當時聯邦的61式戰車。而與扎古系列的固定式裝甲不同,鬥狼在使用戰車標準裝甲外,分別在左右側搭載了半固定式樣裝甲,在必要時完全可以通過換裝來達到恢復防禦力的效果。

鬥狼以300mm特種炮為中心部,分為前、中、後共三個部分所連接起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獨立的動力系統,保證提供足夠的動力。即使有一個部分出現故障,同樣能保證戰車不低於最高速度70%的速度行駛。戰車中部突破以往戰車的概念,將MS上半身嵌入安裝了進去,同樣具有紮古系列的單眼。通過變形,嵌入式的MS可以在敵人進入近距離後使用安裝在雙臂上120mm速射砲,並且也通用當時扎古所能使用的其它手持兵器。

然而雖然鬥狼在火力、防禦力和機動力方面都可以說是一款值得期待的兵器,但是由於MS-05B扎古Ⅰ(後期生產型)的陸地測試結果的反饋,在戰略性、通用性上MS都具有很大優勢。隨著“特化兵器無必要性”的結論,鬥狼除了試作1號機後,與量產徹底絕緣了。但當一年戰爭進入第二階段,吉翁軍開始朝地球本土開始降下作戰,陸戰也在所難免,作為試作兵器,鬥狼和其設計者兼測試機師迪梅吉艾爾·宋仁少校一同被配屬到第603技術試驗部隊,準備在北美大陸進行地球本土測試。但在降下途中遭遇了裝備了俘獲的MS-06J陸戰型扎古Ⅱ的地球聯邦軍MS特殊部隊的襲擊,在優秀的機體性能和卓越的駕駛技巧下,宋仁少校在犧牲自己的情況下,駕駛鬥狼成功以一機擊破全部複數敵人。

可惜,這次出眾的實戰經歷並沒有幫助鬥狼重新開啟量產計劃,在戰爭後段和戰後都沒有任何數據和書面記載。

[自護軍/吉翁軍] EMS-10 茲達 (指揮官型)(試作機動戰士)

mechanical-uc0079-ms-igloo-3-1

說明

一年戰爭中後期,吉翁獲得地球聯邦軍“白色MS” RX-78-2高達的性能數據和聯邦將量產MS計劃的情報,因此,開發出全面替換吉翁軍舊主力機種MS-06F扎古Ⅱ的新型泛用型MS開發提案被緊迫的正式提上日程。

UC0079年10月,茲瑪德公司率先將先行開發的EMS-04茲達基礎上改良出泛用型MS——EMS-10 茲達(Zudah),並將四台試作機交給了之前有著優秀表現的的第603技術試驗部隊,由茲瑪德公司的測試機師約翰·魯克·杜瓦爾少校主要負責進行在宇宙的性能測試和數據回收。

茲達雖然是茲瑪德公司生產,但由於屬於早期舊茲達的改良產物,外型也十分接近於吉翁尼克公司的產品。根據俘獲的聯邦先行MS的架構分析,聯邦MS使用更加合理的半框架式裝甲,但限制於吉翁MS體系觀念的原因,所以茲達只取消了吉翁系列標誌型的肩部帶刺裝甲,將手臂其改成了替換式的半框架式裝甲,而其他部分依然延用原先的技術。

同時茲瑪德公司還為茲達搭載了出力高達1154KW的小型核熔爐,高出扎古系列一大截。為能在包括大氣圈範圍進行高機動移動,MS在肩部、背部、小腿處裝備了數個矢量噴口,來控制機體進行機動動作。

而最區別於吉翁先前MS的則在於茲達的背部主引擎,巨大的單口噴嘴來進行控制方向,而推進功率也凌駕於扎古的48000kg達到58700kg,而單噴口設計無論之前或者之後在一年戰爭中似乎都沒再出現過。

茲達的標準武裝為反MS用的MMP-78後期型120毫米機槍,右腰部搭載了吉翁MS的常備近戰兵器熱能斧。盾牌則採取了肩攜、手持型盾,而藉鑑了聯邦MS持盾的兼顧攻擊能力的特性,在盾上安裝了可折疊的盾刺。由於同時馬·克貝大校正在進行統合整備計劃,在設計時就兼顧和扎古系列和大魔系列的武器通用性。

0079年11月,正在地球軌道附近試驗中的第603技術試驗部隊受命測試的茲達,由於未知原因(暗示為吉翁尼克公司蓄意破壞)意外損失測試3號機。9日,公國軍敖德薩防禦戰失敗,大量殘存部隊搭載HLV和穿梭機脫出大氣層,同時已經佔據軌道上空的是虎視眈眈的聯邦量產MS。於形勢所迫約翰·魯克·杜瓦爾少校駕駛茲達隊長機,帶領補充預備機的茲達小隊與聯邦軍進行了激烈的交戰,獲得極其豐盛的戰果,但最終卻由於杜瓦爾少校駕駛茲達強行突破速度極限而使得機體超載炸毀。所剩最後一台後來成為赫伯特·馮·卡茲本上校的座機,伴隨603技術部隊一同參與了阿·巴瓦·庫戰役。

雖然茲達由於實驗中的意外事件被匿名內參,而最終沒能通過軍部的審批進行量產。但是次一代主力MS依然為茲瑪德公司的MS-09R力克大魔所取得,而茲達的數據則在之後開發的YMS-15強人以及培曾計劃中都得到了運用。

[自護軍/吉翁軍] MSM-07Di 飛蟹

mechanical-uc0079-ms-igloo-4-1

說明

MSM-07Di 飛蟹/杰卡克機動潛行系統(Ze'Gok)是吉翁軍用水中MS MSM-07魔蟹緊急改造的產物。為了作為緊急趕造的大量兵器輸送用貨櫃的製御用機動管制單元而使用。其作戰理念攜帶特殊戰術設備,是從太空降落大氣圈,在大氣圈內阻截前往太空的聯邦軍戰艦等,對於機師和機體都有相當高的要求,且風險極高,在配屬第603技術試驗部隊時曾出擊三次,前兩次行動都以失敗告終,第三次則擊落從加布羅出發前往太空的薩拉米斯級4艘、麥哲倫級1艘,但隨即被地球聯邦軍空軍擊落。

[自護軍/吉翁軍] MP-02A 食人魔

mechanical-uc0079-ms-igloo-5-1

說明

一年戰爭後期,吉翁軍為填補與聯邦那種幾何增長的作戰單位差距,開始生產一種名為“食人魔(Oggo)”的急造機動艙。這種機動艙在結構設計上採取橫向三段桶狀主體(因此被人稱為“鐵桶”)。中央部分為主幹,攜帶有必要的燃料,同時還直接連接著簡易的外露公國系獨眼式主攝像頭。主幹中軸則是駕駛艙的所在,駕駛艙的設計基本套用了扎古式駕艙。兩端則是集推進、燃料搭載、火控、機械臂作業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運用部分。將MS級的推進器單獨化,並搭載於末段後側。同時在這一部分的液態燃料可以作為冷卻,降低噴射器的內熱。逆時針垂直於推進器噴口位置90度處安裝有武器掛架。前方機械臂巡航模式下與主幹平行收納,使用時則折轉,伸縮機械爪,以應對可能的近距離格鬥戰與搬運工作。理論上由於機械臂的存在,配合桶端平面安裝所有小口徑噴矢量噴口,食人魔可以進行限度內的AMBAC,在這點優於以往類型機動艙。兩端均被設計成可正逆時針360度旋轉,可以如同宇航機和MA那樣高速轉換方向,所以對駕駛員的抗G能力可能有所較高要求。

食人魔裝備有6連反艦火箭發射器,配合定位遠程光學偵察機OP-02所提供的信息,可進行遠視界低精度的驅逐性覆蓋打擊。而在通用武裝方面,食人魔則可以使用吉翁軍的早期制式武器。但食人魔的機械臂沒有能夠自我補給彈藥的能力,從而需要一定的補給單位配合行動來增長作戰週期。

然而,食人魔作為急造兵器,性能上雖然尚可,但薄弱的裝甲、簡單的燃料存儲結構、沒有脫出機關,以上幾點可以說對忽視機師的安全達到了領人髮指的地步。更要命的是急造零件的工藝指標則參次不齊,以機械故障而導致的機師喪生的事故不勝枚舉。此外,在聯邦軍開始紛紛大量製造MS的時候,被耗盡了資源的吉翁卻如倒退般大量量產這種機動艙。從性能上來看,食人魔似乎確實比聯邦的機動艙鐵球略勝一籌,但也正如第603技術試驗部隊的奧利佛·梅技術中尉所說,“好歹也該拿MS來做對比吧”……

在最後的大決戰中,食人魔用於裝備從後方SIDE3送往前線的少年兵使用。第603實驗部隊也要求前往月面基地格拉納達搭載一個大隊的食人魔返回阿·巴瓦·庫,並在月球軌道與聯邦艦隊進行了短兵交戰,其中初次上陣的艾爾文·凱迪拉克中士表現傑出,在擊破聯邦5架RB-79鐵球後俘虜對方鐵球一架,卻最終喪生在敵方的艦炮下。

[自護軍/吉翁軍] MS-14B 傑爾古格 量產型機動戰士

mechanical-uc0079-ms-igloo-6-1

說明

伴隨著戰局的進一步惡化,吉翁軍開始計劃編制少數精銳制的王牌駕駛員特別選拔隊,而該型機—— MS-14B高機動型勇士(Gelgoog High Mobility Type)便是吉翁軍為少數精銳王牌機師而開發的高機動型MS。

由於在最初設計勇士時,機體就按部位徹底分成了數個單元。這樣做一是為了使生產線專業化,二是為了在生產階段能夠方便地追加任選部位,調整機體結構。有了這種設計,不用變更MS-14A先行量產型勇士的生產線,就能改型生產B型或C型的機體。

高機動型勇士是以MS-14S指揮官用型勇士為基礎開發的,將A型勇士背部的裝甲板換裝成背噴管,在突然襲擊後迅速脫離戰場的行動中,需要該型機這種能夠產生巨大瞬間加速度的機種。

以優秀駕駛員為中心,配備的早期量產型勇士中,這種高機動型勇士佔了相當數量。喬尼·萊登、艾里克·布蘭肯、松永真等眾多一流駕駛員駕駛該型機的這件事本身,就使人感到該型機確實是高手用的機型。

該型機是吉翁公國軍在大戰中完成度最高的傑作機,其機動性、泛用性、攻擊力都可以說代表了吉翁軍最高技術水平,前後共生產了67架。

而在一年戰爭結束後,也有吉翁殘黨將該機進行了部分改造,在背包加裝推進劑糟,並在右手加裝110mm速射砲。

[自護軍/吉翁軍] A-05Ad 比格羅·朗格

mechanical-uc0079-ms-igloo-7-1

說明

MA-05Ad 比格羅·朗格(Big Rang)是吉翁軍於阿·巴瓦·庫戰役時投入的新型兵器,由MA-05比格羅改造而來,其番號中的“Ad”是“Ammunition Depot”的首字母縮寫,既“彈藥裝備補給廠”的意思。

比格羅·郎格的體積相當龐大,長寬各達到了203米和139.1米,已經達到了戰艦的級別。其戰術定位為戰鬥支援平台,在前線可以充當MS和小型機動艙的補給、維修平台,同時機體搭載了一個大功率的反應堆,其主要的攻擊武器MEGA粒子炮擁有一擊擊破麥哲倫級戰艦的威力。機體還搭載有四管導彈發射器、加特林炮、反艦導彈等武裝,可以形成密集的彈網阻止敵機的接近,而機身上兩隻巨型戰鬥爪也可以在敵機突破彈網後給予近身打擊。此外,機體還搭載了箔條干擾彈發射器,作為防禦性裝備也具有相當的效果。

比格羅·郎格於吉翁軍的地球大氣層脫出作戰期間開始建造,受到戰況聚變的影響,到決戰時僅造出了全軍唯一的一架,在沒有完成調整驗收前就被迫輸送到阿·巴瓦·庫E防域區進行實戰,甚至連個駕駛員都沒有配給到,最後由第603技術試驗部隊所屬的奧利佛·梅技術中尉在上司的逼迫下充當作機師駕駛著開赴到前線。

但是,如此體積龐大的機體完全捨棄了比格羅引以為傲的機動力,可以說是吉翁的技術人員將勝利的“幻象”寄託在了所謂能一騎當千的大型MA上的又一個範例。雖然在奧利佛的駕駛下,其守護的E防區和第603技術試驗部隊成功在阿·巴瓦·庫戰役中倖存下來(擁有單機擊破8艘敵艦、包括一艘麥哲倫級,以及兩位數以上吉姆和鐵球的傲人戰績),但單憑一機之力的他們,還是無法改變吉翁軍最終潰敗的事實。

[地球聯邦] M-101A3 女王 對MS重型飛彈

mechanical-uc0079-ms-igloo-8-1

說明

M101A3 女王(Regina)是一年戰爭初期地球聯邦軍所使用的一種個人便攜式步兵反MS重型誘導導彈發射器,也是一年戰爭初期聯邦軍在地面戰場上除了61式坦克外,少有的可以對吉翁軍的MS產生有效打擊的兵器之一。但是由於該兵器由步兵攜帶,且必須在近距離發射,且因為飛彈飛行速度較慢,大約只有400米每秒,雖然擁有變換彈道的能力,但很容易被MS發現並閃躲,因此使用起來風險極大。

該型武器使用線控加電視影像製導,在導彈飛行時可以明顯看見一根光纖,前方戰鬥部為破甲熱能彈原理,可以很明顯看到現實中TOW的影子。使用該型武器的對MS特技兵通常為三人一組,四組額外有一名總指揮官,在重力戰線篇中的巴巴利中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這些步兵在有經驗的指揮官指揮下會通過高低同步彈道的方式來增加命中機率,巴巴利中尉的小隊就依靠嚴重的減員總計擊毀了13台扎古。

[自護軍/吉翁軍] MS-06 扎古II 推進單元型

mechanical-uc0079-ms-igloo-9-1

說明

MS-06 扎古Ⅱ推進單元型(ZakuⅡ[Propellant Unit])是為了滿足進行遠距離奔襲作戰和廣域警戒的任務需求,在MS-06F扎古Ⅱ的基礎上,對機體進行推進槽外掛改進,旨在為機體提供足夠的續航能力。

設計人員為機體提供了四組推進槽背包,分別位於機體胸部和背部,下肢左右側也額外配備了兩組火箭推進器,令機體的活動時間大幅延長,作戰範圍也增加到了原來的6倍。

但該機額外的六組推進槽卻無法達到染料均一配給的難題,造成推進槽重量隨機變化而使得機體平衡性嚴重惡化,此外推進槽本身的構造和強度也存在極大問題,在機體進行複雜動作時,推進槽成為了最大的負累,戰時推進槽的連接處等脆弱部位常發生損壞。

在該機進行的一項“行動距離延伸評價試驗”中,開發者海·路特駕駛該型機進行高速飛行移動,實驗中續航距離遠超當時扎古Ⅱ的作戰半徑,並一直達到了500%的續航距離(即實現了扎古Ⅱ當時續航距離的5倍)時,各推進劑的消費平衡發生變化,發生Flatter現象(受氣流影響,飛機機翼和機身震動)導致推進槽基部斷裂,最終引起機體爆炸,機師當場身亡。

不過,該型機的實驗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其實驗數據為之後MS搭載推進槽技術提供了技術職稱,在一年戰爭後期,勇士系和大魔系的推進槽裝備都是以這種技術所積累才得以完成的。

[地球聯邦] M61A5 61式坦克 5型

mechanical-uc0079-ms-igloo-10-1

說明

M61A5 61式坦克5型(MBT),也被稱為“61式坦克A+”(通稱為A5型),是歐洲及北美地區的地球聯邦陸軍對61式坦克進行自主改進後的更新型號。

作為61式坦克最後期型的A5型改良自中期型。A5型與中期型最大的區別就是採用加長的底盤,負重輪增加至6對。加長的車體為後部乘員艙提供了更舒適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增加的負載能力為更新型的大型砲塔提供了支持。履帶的側面通常覆蓋有裝甲,但是為了維護性和在寒冷地區作業的乘員可能會移除裝甲以防止被雪或其他材料堵塞。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A5型由傳統的柴油驅動改為混合動力,行軍時採用電能以節省用油,同時做到安靜行駛。到了必要時,大功率的柴油機啟動,提供足夠的動能同時為蓄電池充電。為了正常轉動新的大型砲塔,座圈上也外設了兩個輔助發電機為電動部分提供穩定的電能。大型的砲塔外觀上大致與中期型相同,但是火砲改為155mm滑膛砲,能夠發射各種脫殼彈甚至乎炮射導彈。車長塔正面觀察窗改為觀瞄兩用,再於後方安裝潛望鏡式的全週感測器。車載高射機槍改由座圈安裝,可向各個方向轉動,機槍也改為M60型13.2mm重機槍。砲塔尾行李架增大至可站人的程度,可以裝載備用彈藥和補給品,也增設了折疊梯方便上下,能夠運送4人左右的部隊。某些車會在柵欄上綁上M299的通用車載架,可以安裝一挺M299型5.56mm機槍。

由於自動化程度的提升,A5型的車組乘員要求削減至兩名,即車長以及駕駛員,車長兼作砲手。兩者均擁有相同的數據鏈以及查閱權限,必要時兩者可以互相超越,因而兩者的操作系統相差無幾。而由於電子設備的發展和衛星數據鏈系統的安裝,通過與其他車輛共享戰場數據,A5型可以實現遠程精準射擊。但實際上該系統在米諾夫斯基粒子的影響下無法運行,並且依靠兩人很難實現精準操作。

[地球聯邦] RTX-440 陸戰強襲型 鋼坦克

mechanical-uc0079-ms-igloo-11-1

說明

RTX-440 陸戰強襲型鋼坦克(Ground Assault Type Guntank)是以擁有反MS作戰能力的重型裝甲機動戰車RTX-44為基礎,在沿用了RX-75鋼坦克的設計資料後,所開發出來的一款砲擊型MS。

該機的底盤繼續使用RTX-44的設計,使用液氣獨立式扭杆彈簧懸掛裝置,4個負重輪,一個在頂端的主導輪,2個導輪分別在底盤前後。採用裙板裝甲保護懸掛系統,裙板上面還有掛點。發動機艙蓋經過重新設計,保證固定發射用的鋤駐在收起時不會遮住散熱口,減少了行動故障的機率。機體採用了新安裝的輔助行走系統,在放下後可以幫助機體爬上近乎45°的陡坡,收起時當做附加裝甲加強底盤正面的防禦性能,同時具有變形機能。

陸戰強襲型鋼坦克的軀幹採用不對稱設計,左邊為控制室,右邊為主砲及其旁邊的戰斗室。原定需要車長/駕駛和砲手共2個乘員,但是也可以由車長管理使用所有武器,因此也可由單人進行駕駛。機體兩邊都設置了2組3聯裝煙霧發射器和1個大型散熱口。而在控制室艙門的後面就是複合感測系統,安裝有一個MS用的主攝影機,頭部側面兩邊都裝有3個煙霧發射器。

陸戰強襲型鋼坦克的主武裝為安裝於軀幹上的一門220mm滑膛加農炮,威力可以輕鬆擊毀一台MS。其他武裝包括2個改良自鋼坦克手腕的組合火力系統:左腕為雙聯裝加強型“玩具汽槍”導彈發射組,一門30mm機關炮、一個噴火器,噴火器燃料由背包前面兩個油箱通過管線提供,油箱安裝有定時炸藥,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釋放油箱並觸發引信,成為威力驚人的爆炸物;右腕為4聯裝“玩具汽槍”導彈發射組。所謂的“玩具汽槍”導彈發射組即跟鋼坦克使用的4聯裝火箭發射器同等級的武裝,而左腕的加強型在射程上較高。而底盤兩邊的掛點可掛載56管火箭發射器或MLRS(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多管火箭炮系統),即使用YHI型6ML-79MM六聯裝導彈發射器的其中一個夾艙,裡面根據彈種可以搭載2到4發彈,使用多彈頭彈時,對地威力極大。掛點掛載MLRS時,另外空出的位置可再安裝4枚重型地雷,隨時可以用於誘敵作戰和戰鬥單位後方掩護。在輔助行走系統、軀乾和背包都放下的時候,稱為陸戰強襲型鋼坦克的突擊砲形態。這個形態減少了機體的投影面積,並且其車體長度增加,行走速度也會大大提高,可以輕鬆越過辛苦挖掘的反MS壕溝,一口氣突破敵人的防線。

陸戰強襲型鋼坦克的開發在聯邦軍的支持下很順利,但由於其開發士官克萊德·貝塔尼在3台原型車下線後帶著所有資料叛變到吉恩公國,機體也瞬間被打入了冷宮。最後3台原型車在敖德薩會戰中被第44機械化混成旅收編,作為火力支援機投入到攻擊多普戴級陸戰艦的作戰中,由包括該機原開發技術人員艾琳·納森在內的三名重囚駕駛,擊毀眾多吉恩軍MS。其中編號440-3的3號機在駕駛員多羅布·庫佐維尤負傷情況下與一台MS-05B扎古Ⅰ(後期生產型)自爆。編號440-2的2號機則因駕駛員米諾斯·卡佩採用神風攻擊和啟動重型地雷一起爆破的情況下將節節阻攔第44機械化混成旅的多普戴級陸戰艦炸毀。而編號440-1的1號機駕駛艾琳·納森在發現另一台多普戴級陸戰艦後違抗命令啟動自爆系統後將新發現的多普戴炸毀。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arx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