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戰士鋼彈

  • [地球聯邦軍] - RX-78-2 鋼彈

    mechanical-uc0079-tv-4-1

    說明

    RX-78-2 高達(Gundam)是在因緣際會之下由開發了RX-78系列的地球聯邦軍提姆·雷博士之子阿姆羅·雷駕駛,而在歷史上留下赫赫之名的初代高達,一提到“高達”這個詞,大家首先聯想起的想必也是它。

    該機是“V計劃”裡RX-78系列的二號機,也是高達史上第一次MS戰的參與者,並在一年戰爭中後期創造了奇蹟般的戰果,被吉恩軍駕駛員稱為“白色惡魔”。然而該機得以稱為“最強”的最大原因,卻是駕駛員阿姆羅·雷的NT能力在戰場上的充分運用。

    該機的主設計師是隸屬於地球聯邦軍的提姆·雷博士,由於參照了吉恩的MS優缺點,同時結合了聯邦軍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其技術層面遠遠凌駕於同期吉恩系的MS。在防禦性能上,首先將月神鈦合金運用到實戰,機體整機裝甲有月神鈦合金製成,並當時常用的裝甲如陶瓷/鈦複合裝甲以及超張力鋼都更輕更堅固,能夠輕易防禦扎古機槍的掃射。攻擊方面,跨時代的運用了光束兵器作為標準武裝,專用光束步槍和光束劍的威力都可以輕易擊破吉恩系MS的裝甲。此外,機體裝有回收記憶著貴重實戰數據的“學習型電腦”,並為了駕駛員逃生,採用了核心調節器系統作為駕駛艙兼逃生裝置。

    該機製造完成後和RX-78-1試作型高達一同於Side7上進行測試,但由於夏亞·阿茲納布爾的奇襲,試作型高達大破,該機則由阿姆羅·雷駕駛展開對吉恩軍的反擊,隨後被搬入兩棲攻擊艦白色基地中,成為第十三獨立部隊白色基地、乃至整個聯邦軍最重要組成戰力之一,在一年戰爭最後的三個多月中擊落了各型MS共142機,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戰果,最終在阿·巴瓦·庫戰役中與夏亞·阿茲納布爾所駕駛的MSN-02吉恩號交戰時雙雙被毀。

  • [地球聯邦軍] - RX-75 鋼坦克

    mechanical-uc0079-tv-1-1

    說明

    RX-75 鋼坦克(Guntank)是地球聯邦軍的 RX計劃 中與 RX-78-2 鋼彈等機體一起開發的用於長距離砲擊支援用MS,本來製造了七架,但由於吉恩軍夏亞·阿茲納布爾少校對 Side7 的奇襲,使得該型機僅剩下一架,隨後搬入強襲揚陸艦白色基地上,由Side7的少年小林隼人駕駛,成為第十三獨立部隊白色基地的重要組成戰力之一。在幫助白色基地走出艱難困苦的過程中,也著實發揮了不小的功效。

    鋼坦克所使用的裝甲和鋼彈一樣,同樣都是月神鈦合金,還同樣運用了核戰機結構。機體兩肩各裝備了一門120mm低後座力火藥式加農炮,腕部各裝備有一枚40mm4連裝榴彈發射器。作為火力支援型機體,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不過,雖然在實戰中作為支援機表現不錯相當稱職,但是由於在宇宙中缺乏機動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本機長程支援的設計跟長程艦炮比起來又顯得多餘,同時聯邦軍在一年戰爭之後,也不再開發新型的陸戰專用型MS,所以鋼坦克系列的後繼機品種相當少。

  • [地球聯邦軍] - RX-77-2 鋼加農

    mechanical-uc0079-tv-2-1

    說明

    本機是RX計劃中與 RX-78 等機體一起開發的中距離支援砲擊用試作MS,與RX-78-2 高達、RX-75 鋼坦克同屬使用核心操作艙的同期開發產品。由於裝甲厚重,運動性能較RX-78差。在設計本機時,聯邦軍考慮到宇宙要塞的攻略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支援砲擊型MS在宇宙步兵以通常兵裝MS進行突入時予以火力支援,這個運用思想使得設計本機時以能承受敵彈攻擊的厚重裝甲和能進行製壓射擊的大火力為優先考慮目標。阿·巴瓦·庫會戰中,在支援炮火的協助下,相當多的陸戰部隊成功突入了要塞內部,證明本機的設計是非常成功的。

  • [地球聯邦軍] - RGM-79 吉姆

    mechanical-uc0079-tv-5-1

    說明

    在一年戰爭中登場的聯邦軍標準量產機,縮寫為“GM”,展開來就是“GUNDAM Massproduction”,最初作為RX-78的簡易生產化機型的它的系譜貫穿了整個U.C.世紀,由於強調生產效率,本機在性能上較為平庸,但將光束軍刀等兵器作為了標準配備,雖然光束噴槍在陸上多數被更為實用可靠的實彈機槍代替,不過在宇宙的中近程威力非常可靠。

    由於性能的相對低下,“吉姆”的真正價值往往要在以小隊為單位以上的集團戰鬥中才能發揮出來。一般以三機為一小隊、以十二小隊編成一中隊單位的基本戰鬥隊型。交戰時,多以一中隊與10至20小隊的“鐵球”混合編隊協同作戰,接近戰由“吉姆”應付,而“鐵球”則以中、長距離作炮擊支援。雖然這兩種兵器都不及敵方,但都以數量補足。大戰後期,由本機型所衍生的更強化的改良型相繼開發成功,成為聯邦軍的絕對主力。“吉姆”系列所發揮的機海戰術屢屢成為聯邦軍勝利的保證。一年戰爭結束後,聯邦軍對本機進行了進一步的檢討,修正了大量設計上的毛病,作為次世代MS主力新型的衍生機體也持續開發著,使本機終於成為對後世量產MS影響深遠的重要機種。

  • [地球聯邦軍] - RB-79 鋼球

    mechanical-uc0079-tv-3-1

    說明

    RB-79 鋼球(Ball)為MS、戰艦的支援用機,是將宇宙作業用機SP-W03追加了裝甲及武器改造而成的小型MA。機體上只裝備了RX-75鋼坦克用120mm低後座力加農炮一門。單體作戰能力極為低下,但是與RGM-79吉姆協同作戰時的效果反而相當不錯,又因為製造成本相當低廉,所以聯邦軍將改型機大量生產並配備。但由於性能不佳且很難操縱,該機在機師中口碑不佳,有 鐵棺材美譽,誰如果抽中了鋼球就趁早寫遺書吧。

  • [地球聯邦軍] - FF-X7 核心戰機

    mechanical-uc0079-tv-6-1

    說明

    FF-X7 核心戰機(Core Fighter)是赫維奇公司為地球聯邦軍的V計劃而開發的一款可變式核心戰機系統支援機,是地球聯邦軍V計劃MS的核心關鍵部位。

    核心戰機以FF-6聽鱈為基礎開發而成,可獨立作為支援戰機使用,但其最重要的角色,是作為RX-75鋼坦克、RX-77-2鋼加農和RX-78系列高達的駕駛艙發揮作用,在使用時,核心戰機作為駕駛艙,連接MS的上半身和下半身,並兼做MS的逃生艙,保護珍貴的MS機師和學習電腦脫離戰場。

    核心戰機以火箭推進器和噴射器為混合動力,無論在大氣圈內還是在宇宙空間均能運用,但由於並非以戰鬥作為設計目的,該機的武裝對比MS十分薄弱,只有25mm機槍和導彈發射器,但是應對敵方戰機的攻擊還是綽綽有餘。

    除了組成MS整體外,核心戰機還可以分別與RX-78-2高達二號機的上下半身結合G-戰機組成多種多樣的組合形式,如G-天空、G-公牛等,豐富了戰術運用。

    由於結構複雜、造價昂貴,除了RX系列MS外,地球聯邦軍在量產型MS中均沒有核心戰機系統,但核心戰機系統對於MS運用的靈活性,令聯邦軍在一年戰爭後的高達型MS開發上,繼續延續了各類核心戰機系統的使用。

  • [地球聯邦軍] - G 戰機

    mechanical-uc0079-tv-7-1

    說明

    G-戰機(G-Fighter)是一年戰爭期間地球聯邦軍開發的一款用於支援RX系列MS的支援戰機,不論在宇宙中還是在大氣圈中都能使用,機體配備光束加農炮和二聯裝導彈發射器,對於MS和戰艦的威脅相當大,並且機身可以分離為A、B兩部分組件,通過與FF-X7核心戰機、RX-78-2高達的各部分組件進行組合,可形成多種形式的武裝機型,如G-公牛、G-天空、G-裝甲等。

    一年戰爭期間,G-戰機作為高達二號機的支援機部署在SCV-70白色基地上,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白色基地上搭載的兩台G-戰機,一台在所羅門攻防戰時,為了破壞MA-08大扎姆的I力場,以自殺式的撞擊沖向大扎姆,遭損毀。第二台則在阿·巴瓦·庫戰役時遭到破壞,被認為同白色基地一同被摧毀。

    本機體實際為當時為挽救低迷的收視而由富野由悠季拍板加入TV劇中的,理由為變形合體機體會更受孩子們的歡迎從而可能會拉高收視率,當時富野決定強行加入該機體時遭到了安彥良和的反對,後在劇場版中被FF-X7-Bst核心推進器所取代。

  • [地球聯邦軍] - G 裝甲

    mechanical-uc0079-tv-8-1

    說明

    G-裝甲(G-Armor)是由RX-78-2高達二號機和其支援戰機G-戰機組合後的形態,在G裝甲A(前部分)和B(後部分)之間收納高達,同時具有長距離運輸和裝甲強化功能。另外也擁有SFS(輔助飛行系統),同時通過換部件來完成各種形態的變形。由於擁有高達和G-戰機兩台發動機,因此兩門光束炮的威力和發射數都有所提升,但是也由於重量的提升而令機體速度和機動性大大降低。

  • [地球聯邦軍] - G 公牛

    mechanical-uc0079-tv-9-1

    說明

    G-公牛(G-Bull)是由RX-78-2高達二號機的上部與G-戰機的A部相結合後組成的戰車形態,是高達和G-戰機的眾多組合形態之一。得益於高達上半身的組件,G-公牛可以配備兩面盾牌以及高達的光束步槍。

  • [地球聯邦軍] - G 天空

    mechanical-uc0079-tv-10-1

    說明

    G-天空(G-Sky)是由FF-X7核心戰機、RX-78-2高達二號機的下部組件和G-戰機的B組件組合而成的形態,理論上無論是宇宙中的宇宙戰還是大氣圈內的航空戰都可進行。

  • [地球聯邦軍] - FF-S3 劍魚

    mechanical-uc0079-tv-11-1

    說明

    FF-S3 劍魚(Saberfish)是赫維奇公司在FF-3劍魚的基礎上開發的宇宙用戰鬥轟炸機,於UC0070年3月正式列裝,作為高速重型戰鬥機有極其優秀的表現,也是一年戰爭前期,聯邦軍唯一能夠真正與吉翁軍的MS對抗的兵器,其配備的導彈足以擊破MS和戰艦的裝甲。由於機動性上遜於MS,因此劍魚在使用時,多是利用高速避開MS,直接利用導彈攻擊敵戰艦。

    在地球聯邦軍尚未列裝MS前,劍魚作為與吉翁軍MS抗衡的唯一力量,一年戰爭前期聯邦軍最困難的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當聯邦軍列裝RGM-79吉姆後,劍魚逐漸退居二線,但依舊在軍中單位著輔助的作用,直到UC0087年的格利普斯戰爭期間,劍魚依然在軍中繼續服役著。

  • [地球聯邦軍] - 白色基地

    mechanical-uc0079-tv-12-1

    說明

    白色基地 是日本動畫《機動戰士鋼彈》劇中出場的機動戰士母艦,為地球聯邦軍所屬飛馬級強襲揚陸艦(英文「兩棲突擊艦」之日譯)的第二艘。一年戰爭結束時隸屬地球聯邦宇宙軍第二聯合艦隊第13獨立部隊,是機動戰士鋼彈主角們所搭乘的母艦,也是故事的舞台。艦籍編號為SCV-70或稱LMSD-71。台灣譯名為「白色基地」,香港譯名為「太空母艦」、「木馬號」,大陸的官方譯名為「懷特要塞」。於圖解太空船一書中,白色基地被列為虛構太空船的第6艘(動畫相關作品中的第3艘)重要艦隻。並指出是這一艘艦讓其同級的飛馬級艦隻有名氣。

  • [地球聯邦軍] - 米迪亞

    mechanical-uc0079-tv-13-1

    說明

    米迪亞(Medea)是地球聯邦軍在一年戰爭時廣泛使用的一種中型運輸機,擔負運輸和補給工作,活躍於各條戰線上。

    米迪亞裝備了六台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和垂直螺旋槳,使它能夠便利而快速地短程起降,在必要時,還可以直接將攜帶的貨櫃投放到戰場上。但是最經常的使用方式是由兩架米迪亞執行一次一小隊的空投任務。整個戰爭期間,米迪亞以其良好的適應性和優異的補給能力,為聯邦軍在地球上的勝利作出了莫大的貢獻。

    一年戰爭後期的C-88米迪亞改則將引擎數增加到8台,提升了引擎出力和速度,也改良了氣動外型,使最大載重達到200噸以上,有時甚至可以一次裝載三架MS強行進行高空高速空投。

  • [地球聯邦軍] - 鋼貝利

    mechanical-uc0079-tv-14-1

    說明

    鋼貝利(Gunperry)是誕生自地球聯邦軍一年戰爭期間的“V作戰”計劃中的運輸機,開發目的是為了能夠將RX系列MS及相關物資快速運輸至戰場。

    鋼貝利擁有四具噴射引擎和三具垂直螺旋槳,能夠垂直起飛著陸,速度快、地形適應力高,可以讓裝載的MS直接空降到戰場上。而在最初的設計上,構想的是讓鋼貝利和RX系列MS一同配備在白色基地上,再利用鋼貝利將MS運送至白色基地無法到達的作戰區域。這種將專用的大型運輸機配備在特定戰艦上的概念也可說是史無前例的。

    鋼貝利由正副駕駛共同操作駕駛,但也可由一人獨立駕駛,而副駕駛除了輔助駕駛外,必要時也需要操縱導彈發射裝置。另外駕駛艙後部也設有兵員室。機身的貨艙部分為左右分割的構造,因其特異的造型而被吉翁軍成為“中分機”,機艙內還設有導彈發射器,在必要時可作為火力支援機投入戰鬥。

    鋼貝利這種運輸機可以說是聯邦軍在進行MS戰術摸索時所誕生的異形機,而隨著聯邦軍量產型MS的大量使用以及輔助飛行系統SFS的誕生,鋼貝利的實用性也隨之大打折扣。

  • [地球聯邦軍] - 哥倫布級 運輸艦

    mechanical-uc0079-tv-15-1

    說明

    哥倫布級(Columbus-class)運輸艦是地球聯邦軍艦隊主要的補給艦種,其設計目的是為了保持太空艦隊的後勤供應,該型艦擁有的大型貨艙非常適合承載大量的材料。

    一年戰爭爆發後,該型艦被用作運輸MS、鐵球等機動兵器,一艘哥倫布級運輸艦就可以運送一個中隊的MS,同時也有一些哥倫布級被改造成運載FF-S3劍魚、FF-4托里亞斯戰鬥機或共和級宇宙突擊艇的母艦,還有少數該型艦隻被改裝成支援空母安提坦級(Antietam-class,又稱“哥倫布級·改”),作為吉姆和鐵球的母艦參戰。

    儘管哥倫布級及其改造艦的武裝和整備能力十分不足,但在一年戰爭結束後該型艦依然不斷服役軍中,直到格利普斯戰爭期間,在聯邦艦隊中依然能看到作為MS支援航母和運輸艦的哥倫布級的身影。

  • [地球聯邦軍] - 麥哲倫級 戰列艦

    mechanical-uc0079-tv-16-1

    說明

    麥哲倫級戰列艦,地球聯邦宇宙艦隊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主力艦艇,是地球聯邦軍制宇權的體現、地球圈大艦巨砲時代的開啟者。這地球聯邦軍引以為傲的巨大宇宙戰艦確實吸引著眾多兵器愛好者的目光。麥哲倫級戰艦的主武裝的核電荷炮並不是MEGA粒子炮,戰前的絕大多數連邦作戰艦艇裝備就是這種武器,威力雖不如MEGA粒子炮,但具有結構簡單、(相對MEGA粒子炮)成本低、維護簡單等特點。導彈等武器均是以遠程攻擊為目的而設計的,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佈的環境下戰艦往往成為宇宙中的活靶。賓森計劃之後,麥哲倫級開始具有搭載MS的能力。

  • [地球聯邦軍] - 薩拉米斯級 宇宙巡洋艦

    mechanical-uc0079-tv-17-1

    說明

    薩拉米斯級宇宙巡洋艦UC0070年9月,作為聯邦軍70年代軍備增強計劃中重要的一環,薩拉米斯級輕巡洋艦開始在聯邦軍中服役。薩拉米斯級的基本性能大致與吉恩軍的姆塞級相當,但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佈環境下作戰的能力卻大為遜色。薩拉米斯級的前期型並不具有搭載MS的能力;賓森計劃發動後技術人員對部分薩拉米斯級進行了改修,使MS一般可以容納於格納庫空間及甲板上,因此賓森計劃後的薩拉米斯級又被稱為後期型或航空巡洋型。

  • [吉翁公國軍] - MS-05 A/B 薩克 I

    mechanical-uc0079-tv-18-1

    說明

    0075年5月,以MS-05A扎古Ⅰ(先期生產型)所獲得的數據為基礎進行改良的MS-05B 扎古Ⅰ(後期生產型)完工。從外觀上看,B型機與A型機最大的區別是胸部裝甲的形狀。0077年10月,該型機開始大規模量產,至大戰結束為止,共生產了793架,絕大多數配給了教導機動大隊使用,是一年戰爭初期的主力MS,通稱為“舊扎古”。

    該型機的最大缺陷,則是由於動力管內藏而導致出力不高。此機種比初期生產型的綜合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裝備方面有105mm機關炮、280mm核彈頭火箭筒、熱能斧。還裝備有用於接近戰用的盾。因為此時聯邦還沒有機動戰士,所以不考慮加強它在格鬥戰方面的實力。

    駕駛過該型機的著名機師非常多,如在魯姆會戰中俘虜了雷比爾將軍的“黑色三連星”便是駕駛該型機完成這一壯舉的。另外像艾略特·雷姆、蘭巴·拉爾等人均駕駛過該型機。

  • [吉翁公國軍] - MS-06 薩克 II

    mechanical-uc0079-tv-19-1

    說明

    吉翁公國在其第一種實用型機動戰士薩克I(MS-05)於一年戰爭中投入使用後,在初期的戰鬥中取得了很大成果。然而由於MS-05在機動性和裝甲防護方面的顯著弱點,設計者早在一年戰爭爆發前就開始研發性能更為優越的機動戰士。在充分吸收MS-05現有技術的基礎上,以MS-06為編號的新型機體的開發計劃順利進行,計劃於0078年1月進入生產。

    MS-06的基本開發思想是「廣泛多用途型機動戰士」和「區域戰用機動戰士」。這決定了它的高度泛用性的特點,從而使之成為一年戰爭中最成功的量產型MS。

    MS-06的第一種量產型號是有防輻射裝甲的MS-06C。在少量生產並服役之後,由于吉翁公國與地球聯邦簽署禁止使用NBC武器的南極條約,MS-06C即宣告停產。取消了防輻射裝甲的MS-06F取代C型成為吉翁公國的主力量產機,它比C型具有更好的機動性。MS-06F實際成為吉翁公國軍在整個一年戰爭時期的制式裝備,後續的各型號幾乎都只是針對某些方面對F型進行有限改進而成。其中的重要型號MS-06J即是專用於在地球作戰的F型,針對重力條件加以修正。在一年戰爭後期,為了對抗聯邦軍性能優越的機動戰士,吉翁尼克社(參見:宇宙世紀的企業列表)開發出性能有較大提高的MS-06F2。在F2型基礎上產生了F型的最後量產型號MS-06Fz。

    在一年戰爭結束後,地球聯邦軍接收了吉翁公國軍大量的MS-06系列產品,包括F和F2型。這些機體被廣泛用於軍隊的對抗演習、技術驗證機和教練機,也是一些基地的防衛用MS。而吉翁公國的殘餘力量,包括在0083年活躍的迪拉茲艦隊,也擁有大量的MS-06系機體。

    在迪坦斯時代,迪坦斯重新拾起了MS-06的核心技術,開發出繼承了薩克系列思想的RMS-106高性能薩克。

    吉翁公國的許多著名機師曾經駕駛過MS-06系列機體作戰。MS-06Fz是OVA機動戰士鋼彈0080 口袋裡的戰爭中男主角巴尼的座機,是其中一架的重創RX-78系列機體的量產MS

  • [吉翁公國軍] - MS-06S 指揮官型 薩克

    mechanical-uc0079-tv-20-1

    說明

    MS-06S 指揮官用型扎古Ⅱ(ZakuⅡ Commander Type)是以MS-06F扎古Ⅱ為基礎專門為中隊指揮官以上的王牌駕駛員製造的機體。在技術改進方面,主要提高了推進劑的燃燒效率、制御系統的控制效率以及通信系統等。燃燒效率的提高不僅使機體的推力較普通的F型上升了30%,而且也提高了燃料的裝載量。該型機生產了100架左右,駕駛員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赤色彗星”夏亞·阿茲納布爾等。

    在高達創戰者Real中,紅色塗裝的本機還可裝備一門紅色塗裝的多魯基斯專用盾牌。

    mechanical-uc0079-tv-20-2

    說明

    MS-06S 夏亞專用型扎古Ⅱ(Char's Zaku Ⅱ)是在MS-06S指揮官用型扎古Ⅱ(Origin)的基礎上,結合MS-05S夏亞專用型扎古Ⅰ的數據而開發的一款專供夏亞·阿茲納布爾使用的機體。作為指揮官專用機,該機的頭部增加了角狀天線,並且根據夏亞的指令,該機的限制器被解除,雖然擁有高風險,但是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推進器效率,因此能夠發揮一擊脫離戰術,並由於該機的紅色塗裝,使得夏亞獲得了“紅色彗星”的稱號。

  • [吉翁公國軍] - YMS-07B 古夫、MS-07B 老虎

    mechanical-uc0079-tv-21-1

    說明

    由於YMS-07試作型古夫預定採用的左腕指部5連裝75mm機關炮和右腕電熱鞭與整部機體產生了兼容性的問題,為了進行大規模的量產,吉翁軍特地整頓了固定武裝的生產體制,將試作型古夫予以輕量化,擴大了內部容積,使左腕指部5連裝75mm機槍和右腕的電熱鞭與機體真正地融為了一體,得到的便是這款YMS-07B古夫(B型先行試作機)。

    機體左手裝備的5連裝75mm機關炮除了用於對空作戰,MS格鬥戰時也作為牽制武器發揮功效。但缺點是使左手失去了傳統機械手的功能,降低了機體的泛用型,且短槍管也降低了武器的射程。加上槍身的損耗度也增加後勤人員的工作量,因此多數部隊將其拆除。

    右臂內置了的熱能鞭在材質上選用導電性較高的高分子聚合物,在對MS戰時不僅能破壞機載電子設備,也可“切斷”對方的裝甲,缺點是對機師的操控能力要求較高、整備困難且成本較高。

    除此之外,該型機還派配備了新設計的Type-βⅣ 熱能劍,護盾方面則採用了手臂固定式護盾,比扎古系列配備的肩盾具有更多面的防禦面積。

    駕駛該型機的著名機師包括吉翁軍王牌機師、有著“青色巨星”之名的蘭巴·拉爾,蘭巴與阿姆羅·雷駕駛的RX-78-2高達二號機交戰時所駕駛的即是該型機,最後卻被高達二號機所擊破,蘭巴則在機體爆炸前脫離。

    將YMS-07B予以量產就得到了MS-07B。除了部分裝甲的形狀略有不同之外,MS-07B與YMS-07B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MS-07B是正式進行大規模量產的機體,大戰期間約生產了200架左右,基本都是在月面的格拉那達基地及北美的加利福尼亞基地的原MS-06J的生產線上生產的;老虎係後來的機體也基本都是自B型衍生出來的。與MS-06F一樣,MS-07B也有專為指揮官設計的典禮型機,基西莉亞·扎比少將的心腹馬·克貝所駕駛的即為其中之一。此類機體在性能上與量產機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頭部有槍尖狀的裝飾(噱頭而已,沒有通信機能)以及機體全身的裝甲上雕有花紋,看上去很有一番凝重感。

  • [吉翁公國軍] - MS-09 德姆 (大魔)

    mechanical-uc0079-tv-22-1

    說明

    由於吉翁軍高層對YMS-09試作型大魔的測試數據相當滿意,因此在對試作型大魔的系統進行了微調整之後,就正式採用了MS-09大魔(Dom)的製式,開始進行先期量產。

    大魔的主要優勢在於它的速度、敏捷性和機動性,備有熱核氣墊推進裝置,腿部的最下端與腰部向外凸出形成裙子的形狀(因此被聯邦軍士兵戲稱為“穿裙子的”),在這“裙子”之下是多台大推力熱核噴氣引擎,可使MS在接近地面處懸浮。利用這種結構大魔可以達到240km的最高時速。在吉翁軍方看來,大魔的優勢十分明顯,有如此優異的測試成績,其結果自然不必說,很快便同意讓大魔投入量產。

    量產一號機於7月1日完成。從外觀上看,量產型與試作型的主要區別在於:量產型徹底擺脫了扎古的影子,傳導管從試作型的外露改為藏於機體內部,散熱性雖不及試作型,但防禦性及防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在胸部裝備了接近戰用的擴散光束炮,但由於此時吉翁軍還未掌握能量CAP技術,擴散光束炮的威力相當低,只能起到牽製作用。

    但是,大魔最大的優點同時也是其最大的弱點,就是大魔不能做出“跑步”的動作,只能走動,所以平時的作戰移動全都要靠氣墊效應推進,這導致了極大的推進劑耗用量。同時腳底的熱核引擎因為經常吸進地面的沙石等雜物而容易造成故障。更要命的是,大魔雙腳的氣墊缺一不可,一旦其中一隻腳出現故障,無法正常移動還在其次,若在高速疾馳中,大魔就會失去平衡摔翻,造成致命後果。

    大魔雖然在7月初就開始量產,但由於新機軸的氣墊飛行器裝置問題,直到11月下旬完成了機種轉換訓練的機師才配備到歐洲、亞洲及非洲各個戰線上,使大魔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此外,由於機體行動方式的改變,要求機師擁有很好的技術和意識。

    首批生產的三台大魔原本應是由宇宙攻擊軍交給蘭巴·拉爾的“木馬追擊隊”。但在運輸過程中被主導地球侵攻作戰的突擊機動軍轄下的歐洲軍區司令馬·克貝少校隱匿,轉交給同為突擊機動軍的王牌小隊“黑色三連星”使用於敖德薩礦區基地護衛任務。

    然而,僅僅兩場戰役之後,在魯姆會戰中擒獲雷比爾將軍的、大名鼎鼎的“黑色三連星”小隊就在與隸屬於白色基地的RX-78-2高達二號機交戰時被全滅。這也引起了吉翁軍方的極大震驚。

    不過,極快的速度、優秀的平衡性、強勁的火力和厚實的裝甲也使得該機成為吉翁系MS譜系中一款經典機型,擁有眾多後續機和衍生機,即使是到了0096年,也仍能夠在一些吉翁殘黨中發現其踪影。

  • [吉翁公國軍] - MS-09R 力克。德姆 (力克大魔)

    mechanical-uc0079-tv-23-1

    說明

    一年戰爭中期,察覺到MS-06F扎古Ⅱ的性能已不足以承擔宇宙戰主力機體重任的吉翁軍部決定著手開發次世代的宇宙空間用主力機體,7月31日,茲瑪德公司設計的MS-09R力克大魔(Rick Dom)最終擊敗了各個對手,成為勇士系列量產前吉翁宇宙軍的主力MS。

    力克大魔是從MS-09大魔改修來的宇宙空間戰式樣機,與大魔相比,力克大魔的推進器及噴嘴全部採用了熱核噴氣式引擎,擴大了機體的活動範圍。自8月份起,吉翁公國F型扎古Ⅱ的生產線開始向力克大魔變更。進入9月份以後,生產線的調整基本結束。到了10月份,力克大魔開始配備於實戰中。其中擁有“所羅門惡夢”之城的王牌機師阿納貝爾·卡多便是駕駛該型機獲得這個稱號的。

    由於過於龐大的體積(緣於設計時的大骨架和厚重的裝甲),一艘吉翁軍姆塞級輕巡洋艦的機庫只能攜帶兩台力克大魔(而扎古可以攜帶3台)。

    在一年戰爭最後的日子裡,大魔系列MS是吉翁公國最主要的前線武器。吉翁希望最終用性能完美的勇士取代大魔,但在生產出足夠代替大魔數量的勇士之前,戰爭就結束了。

    此外,為了提高機體的攻擊力,吉翁軍還開發了一個測試用的EX-T2-2型光束火箭筒配備給力克大魔,這種火箭筒其實是姆塞甲板炮的縮減版,使用內置能源功能而非E-CAP功能,能源用完後需要經過大約10分鐘時間來充能。不過這種光束火箭筒最終也沒能進行批量生產。

  • [吉翁公國軍] - MS-14A 傑爾古格

    mechanical-uc0079-tv-24-1

    說明

    MS-14A 先行量產型勇士(Gelgoog)是一年戰爭時期吉翁軍最後的量產型MS。

    在戰爭的初期,稱雄戰場的是MS-06F扎古Ⅱ,但隨著聯邦也開始生產MS來對抗吉翁軍,扎古系列的優勢便逐漸喪失了。而MS-09大魔系列的性能也不能完全滿足在宇宙中進行大規模MS戰的需要。

    為了與地球聯邦軍的高達及量產MS吉姆相抗衡,利用情報部自Side6取得的聯邦技術資料,吉翁軍成功把MEGA粒子炮小型化,作為吉翁軍的量產MS,標準裝備中第一次裝備了光束步槍以及光束劍。

    和扎古系MS不同,勇士以對MS戰為前提進行設計,腰部和腳部的裙甲內裝有助推器,機動性和推力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機種,性能較聯邦軍的量產MS吉姆高出許多,吉翁尼克公司作為開發MS的老廠家,充分顯示了其雄厚的實力。

    然而如此優秀的性能卻背負了需要資深駕駛員來操控的風險,但隨著戰局惡化,犧牲過多優秀駕駛員的吉翁往往只能派出新兵甚至是學生兵來駕駛。再者正式量產時已是戰爭末期,因此勇士未能立下顯著戰果,戰爭便已告終結。

    戰後,有戰略家評論說:“如果'勇士'再提前數月配備到實戰部隊中去,戰爭的結局就不是現在這個樣了”,由此可見該型機的性能確實非同一般。

    而在不同的作品中,先行量產型勇士的衍生機也不在少數,如網絡遊戲GNO中Exam系統搭載型的MS-14[EXAM] Exam搭載型勇士;在《年輕彗星的肖像》中出現有MS-14A 阿克西斯式樣勇士,是阿克西斯用的A型勇士,和普通勇士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取消了一部份噴射器而在腳部加裝大型噴射器;而在《機動戰士Z高達》中,有一台屬於奧古的MS-14A 重製型勇士,是以在格瓦金中找到的破棄勇士機件重組而成的機體,左手沒有配件就使用雷姆的配件來恢復。

    此外,A型勇士還有一款以黑色塗裝為主,在肩部安裝了探照燈的勇士,番號為MS-14A 野戰型勇士。

  • [吉翁公國軍] - MS-14S 指揮官型 傑爾古格

    mechanical-uc0079-tv-25-1mechanical-uc0079-tv-25-2

    說明

    MS-14S 指揮官用型勇士(Gelgoog Commander Type)是勇士的指揮官用機,頭部裝備有通信機,共生產了25架,全部配給了包括“赤色彗星”夏亞·阿茲納布爾、埃里克·曼斯菲爾德、羅伯特·基里亞姆及“基邁拉”隊在內的諸多王牌駕駛員在各地的實戰中使用。

    由於本身優越的性能,使該型機在戰鬥中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聯邦軍的王牌駕駛員阿姆羅·雷在戰後的回憶中也指出其擊破的機體中屬於該型機的機體極為罕見。

  • [吉翁公國軍] - YMS-15 強人

    mechanical-uc0079-tv-26-1

    說明

    YMS-15 強人(Gyan)是茲瑪德公司推出的在“光束武器必須成為MS的標準配置”概念下開發的用以對抗聯邦軍RX系列MS的新型機體。

    因為舊式發電機的出力無法達到使用光束兵器的要求,而新型的發電機體積又相對較大,這樣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對機體內部構造進行全新的設計。此外,高達在戰鬥中所表現出凌駕於大魔之上的驚人的格鬥性能很是刺激了茲瑪德公司技術人員的自尊心,因此新型機是在“以近距離格鬥戰為主”的概念下進行設計的。

    由於投入了茲瑪德公司近乎全部的技術力量,強人系列的三架試作機—— YMS-15強人在10月份就完工了。

    試作型強人的頭頂高達到了19.9米,在當時的MS中可以說是鶴立雞群。驅動系統採用了剛剛在MS-11機動紮古上試驗成功的Field Motor系統,磁氣覆膜技術也得到了應用,大幅提高了試作型強人的運動性能。操作系統也繼承了自機動紮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即使是新手也能很快上手。

    由於吉翁軍才掌握能量CAP技術不久,在具體應用方面還沒什麼經驗,因此首先製造出來的光束劍的收束率要比其後研製出的試作型勇士所使用的光束步槍低得多,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加劇了發電機出力的耗費,其直接後果就是試作型強人無法同時搭載光束炮。

    不過試作型強人畢竟是一款以格鬥戰為主而設計的MS,無法使用光束炮對它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在測試實驗中,除了光束劍之外,試作型強人所使用的武器還有MMP-78型120mm機槍及扎古火箭炮等武器。在周邊中,本機還可以搭載AGE-TRYMAG馬格南高達TRYAGE的Try斬擊刃。

    然試作型強人有很多的優點,但在月面格拉納達基地的試驗中還是敗給了總體平衡性更好的試作型勇士,畢竟在宇宙空間中射擊戰要遠多過格鬥戰,過度強調格鬥性能不可避免會削弱機體其他方面性能,從而破壞機體的整體平衡性。光束劍的威力雖然遠勝舊式的熱能武器,然而跟堪與戰艦主砲的火力相媲美的光束步槍比起來卻又差得太多。此外,新式的Field Motor驅動系統雖然能夠大幅提高機體的運動性能,但與吉翁軍MS生產線上慣用的流體脈衝系統又產生了兼容的問題,真正大規模進行量產的話必然會引起前線生產性和整備性的混亂。

    也正因為光束步槍的出現,讓吉翁迫切的想要得到一款同樣能夠使用光束步槍的機體,於是在競爭中,強人系列不可避免的敗於勇士系列。

    試作型強人雖然沒能得以大規模量產,但它那頗具中世紀騎士風味的外貌設計引起了突擊機動軍的馬·克貝上校的興趣。馬·克貝上校在地球時所駕駛的是MS-07B古夫的改良型典禮機。敖德薩作戰失敗之後,回到格拉納達基地的馬·克貝上校給了還在選定試驗中的試作型強人很高的評價,並親自選擇了一架試作機,經茲瑪德公司進行改裝之後作為自己在宇宙中所使用的機體。

    馬·克貝在強人的頭部追加了指揮官專用的天線,機體各部分的裝甲也進行了古典風格的處理。為了彌補火力的不足,技術人員還給強人追加了專用武器:12枚盾牌內藏式小型機雷爆彈及56枚盾牌內藏式針狀導彈,全部都是專為近戰所設計的武器。機雷爆彈可以說是宇宙空間戰鬥中所使用的浮游機雷,同時發射後可滯空並自動形成一定距離的間隔,引爆其中的一顆就會發生連鎖式爆炸。超小型針狀導彈也是依靠數量取勝的近戰型武器,同時大量發射可以對敵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馬·克貝上校駕駛該型機向RX-78-2高達二號機挑戰時,在充分發揮出機體性能後依舊被高達二號機擊破,光榮戰死。

    強人的出現,是由於1979年機動戰士高達首次播出後,收視低下,製作單位亦收到大量觀眾來信,要求每週要有不同的機動戰士出場,於是便在中途加入。而強人最初稱為“白瓷”(ハクジ,回應馬克貝對宋朝瓷器的愛好),“Gyan”這個名稱,原定是作為勇士的名稱,後來當白瓷一名棄用後,才改成現在的設定。同時根據2000年的設定集提及,強人由於使用光束兵器,因此又有“吉翁的高達”之稱。在電視遊戲系列《基連的野望》中,玩家還可以讓吉翁軍最終選擇發展強人而不是勇士。

  • [吉翁公國軍] - MSM-03 愛爾蘭茲寇克/葛克 (戰蟹)

    mechanical-uc0079-tv-27-1

    說明

    作為試驗型號的MSM-03-1試作型戰蟹完成後,其量產型號—— MSM-03戰蟹(Gogg)也很快就出現在吉翁軍的戰鬥序列之中。

    由於試作型戰蟹是在沒有海的殖民地內開發的,在地球進行水中長時間、長距離航行測試時出現了雙腕抗力增加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技術人員對試作型戰蟹進行了改良,採用了新型的四肢收納變形系統,開始了正式的量產化。

    戰蟹一開始就以水陸兩用MS為設計目標的MS,擁有幾乎與扎古系列相等的重火力,以及厚重的裝甲。但另一方面來說,為了忍受巨大的水壓,在找不到其他解決方法的情況下,重裝甲可以說是最符合常規的設計。

    因使用了大型水冷式高功率熱核爐,使該型機能夠裝備擴散MEGA粒子炮,但和試作型一樣,由於在粒子收束方面沒有突破,粒子炮的威力十分有限。

    海水使其熱核爐冷卻,而體內的壓水缸還提供在陸上時的熱核爐冷卻。但這大型熱核爐卻佔了大量空間和重量而引至陸上行動範圍和時間太短。相對於陸上,其水中性能卻相當優秀,潛航時雙腕和雙腳能收縮於體內以減少水阻,能使其作水中長距離高速航行。

    作為水陸兩用MS,它最主要是用於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標準的作戰模式是由M型潛水艇搭載至海岸邊後釋放出戰蟹然後進行突然的登陸戰。而這種戰斗方式,後來成為了水陸兩用MS的標準使用方式。另外,由於水陸兩用MS擁有的相當遠的作戰半徑,用其作為巡邏部隊的情況也有出現。

    戰蟹另一種作戰方式是在近海進行布雷。當然也會有MS碰上水雷的情況,但由於它的裝甲厚度相當足夠,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這種情況通常會破壞突襲的突然性,又或者暴露強襲的目標,因此它也裝備了一種特殊裝備。這種裝備能在MS在水下航行時產生大量氣泡包圍MS,這種保護層厚度大約有1米,當碰到水雷時能使水雷失效。

    戰蟹配備之後,地球的製海權就完全落入了吉翁軍的手中。而戰蟹之所以成為一代名機,其在愛爾蘭的登陸戰可以說為其增添了不少留名的本錢。而它用手接住RX-78-2高達二號機扔過來的鐵槌的情景,可以說是一年戰爭最經典的幾個場面之一。

    到了一年戰爭中期,由於戰蟹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點,所以其位置也慢慢由魔蟹系列取代。但無論如何,戰蟹對吉翁軍在一段時間內擁有完全的製海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 [吉翁公國軍] - MSM-04 亞凱 (龜霸)

    mechanical-uc0079-tv-28-1

    說明

    在MSM-03戰蟹投產後,茲瑪德公司的競爭對手吉翁尼克公司也迅速開發出他們自己的水陸兩用MS,即MSM-04龜霸(Acguy)。

    事實上,龜霸的實際開發時間要比吉翁另一家軍火巨頭MIP公司所研製的MSM-07魔蟹要晚,但是由於可以使用MS-06F扎古Ⅱ的部件,實戰配備的時間反而比魔蟹要早。

    龜霸雖然整體性能不高,但由於其反應爐經過開放式水冷改造,因此放出熱量極少。機體的表面還塗有電波、紅外線吸收劑,因此隱蔽性很高,常用於偵察或隱秘作戰。而除了對潛/對艦及灣岸攻擊外,龜霸的座艙內設有額外的座位以便運送兩棲部隊的步兵。

    龜霸一共生產了60架左右,曾經在歐洲、東南亞和南美洲的廣大地域作戰,大戰末期“加布羅攻略戰”中就有該型機成功潛入加布羅。

    MSM-04 龜霸由於其大腦袋圓滾滾而可愛的造型,以及電影《哀·戰士》中獨特的蹲坐姿態,被一些愛好者看作是UC世界中最萌的MS。它的模型在女性玩家中受到特殊的喜愛。

  • [吉翁公國軍] - MSM-07 茲寇克 (魔蟹)

    mechanical-uc0079-tv-29-1

    說明

    MSM-07 魔蟹(Z'Gok)是由MIP公司與MSM-03戰蟹同時期開發的水陸兩用型MS,在得到戰蟹和MSM-04龜霸的實戰數據後又對設計進行了變更(主要是對機體的陸地運動性能、格鬥性能及火力進行了提高或充實),因此直到4月30日才正式完成,較戰蟹整整遲了一個多月。

    設計人員從裝甲素材及機體構造兩方面同時下手進行改良,使魔蟹在裝甲厚度不如戰蟹的情況下整體防禦力反而有所提高。同時,設計人員採用了改良型小型高出力發電機,使機體內部空間得到了更合理的配置。

    另外,該型機使用了氣冷式風葉散熱系統來代替大型壓艙缸式水冷系統給反應推散熱,因此在重量上減輕了不少,加之機體背部採用了火箭式發動機,從而使它無論在水中和陸上都是快速和靈活的MS。

    該型機的裝備有6枚頭部240mm導彈發射器、兩隻腕部格鬥用爪、兩門腕部內藏式MEGA粒子炮。魔蟹的MEGA粒子炮裝置在兩機械爪前端,這樣一來令其更易於瞄準,大大增加了魔蟹的攻擊能力。

    魔蟹在戰鬥中顯示出的令人驚異的高性能,大受一線駕駛員的好評,因此吉翁軍迅速地以加利福尼亞基地為中心開始量產魔蟹。

  • [吉翁公國軍] - MSM-07S 夏亞專用 茲寇克 (後期型魔蟹)

    mechanical-uc0079-tv-30-1

    說明

    MSM-07S 後期型魔蟹(Z'Gok Commander Type)是對MSM-07魔蟹的反應爐出力、運動性以及裝甲材質進行改善後得到的機體,令後期型魔蟹的發動機出力從魔蟹2480KW提高到2650KW,總推力提高到92000kg,全備重量則從96.4t下降到95.2t。

    由於後期型魔蟹的生產線上生產的全是這種S型魔蟹,所以習慣上又把魔蟹稱為前期型魔蟹。從蘇伊士運河佔領作戰起,吉翁軍開始使用後期型魔蟹。而因為後期型魔蟹一般配給了指揮官使用,因此又被稱為“指揮官型魔蟹”。其中夏亞·阿茲納布爾在進攻加布羅基地時駕駛的便是該型機。而在一年戰爭後期,聯邦軍的新型對潛哨戒機投入使用後,該型機的返還率就大大地下降了。

  • [吉翁公國軍] - MSM-10 雙面茲寇克 (雙面魔蟹)

    mechanical-uc0079-tv-31-1

    說明

    MSM-10 雙面魔蟹(Zock)是MSM-04龜霸的衍生機,主要用於上陸時的中、長距離支援作戰。因為設計時正處於從MS到MA的過渡期,因此該型機具有非常獨特的前後對稱形狀。

    雙面魔蟹的設計人員主要來自於茲瑪德公司,另外也有少數茲溫尼公司的技術人員參加了設計工作。機體使用了出力較普通反應爐高2~3倍的反應爐,使其能進行9門MEGA粒子炮同時連射,威力相當可觀。

    同時,由於步行裝置極為簡單,雙面魔蟹在陸地上主要依靠火箭引擎來移動,所以常有人評價上陸之後的雙面魔蟹只能算是移動緩慢的砲台而已。

    由於是試作型機體,因此雙面魔蟹只生產了3台,其中的二號機由軍士長布羅斯基涅夫駕駛,參加了加布羅攻略戰,參戰前一個軍官對夏亞·阿茲納布爾說該型機擁有普通水陸兩棲MS數倍的跳躍力,但夏亞卻不以為然的表示,希望它在能夠擁有實際戰力吧。結果在戰鬥中掩護夏亞撤退時,該機被RX-78-2高達二號機擊破。其餘的一號機與三號機下落不明。

  • [吉翁公國軍] - MAX-03 阿薩姆

    mechanical-uc0079-tv-32-1

    說明

    MAX-03 阿薩姆(Adzam)是史上最初的MA,是通過對移動式對地攻擊兵器G87月神坦克進行改修而得到的移動炮座,但最終因不能貫徹設計時的戰術、運用思想而沒能量產,僅作為實驗兵器機。

    由於裝備有仍處於試驗階段的米諾夫斯基粒子發生器,所以該型機能進行短時間浮游移動。為確保機體的飛行能力,設計人員沒有對該型機施加重裝甲,因此極易被擊破。武器方面,技術人員在機體的上下部各裝備了四門2連裝MEGA粒子炮,但為了保證米諾夫斯基粒子發生器的使用,發射次數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技術人員還在機體底部裝備了特殊武器“領頭羊(Leader)”,這種武器在射出後可施放出強大的電磁波,從而破壞敵人的電子迴路。原本這“領頭羊”是用來攻擊戰車等地面車輛的,不過事實證明用其攻擊MS也十分有效。(目標就是將敵人關在“電籠子”裡)

    作為實驗性單位,有兩台阿薩姆被分配給了馬·克貝所在的敖德薩基地,其中一號機曾與地球聯邦軍的白色要塞交戰,曾使RX-78-2高達二號機陷入苦戰,但最終依舊被其擊破。二號機作為吉翁守軍參與了敖德薩戰役,被由馬特·希利指揮的第三MS小隊的RX-79【G】陸戰用先行量產型高達擊破。另外還有第三台駐紮在澳大利亞,在0079年11月下旬被白色瘋狗隊的皮爾斯·雷伊爾擊破。

  • [吉翁公國軍] - MA-04X 薩克雷洛

    mechanical-uc0079-tv-33-1

    說明

    MA-04X 扎古萊羅(Zakrello)是吉翁軍在一年戰爭時期開發出來的一款大型MA。如果說MS的開發理念是泛用性+運動性。那麼與此相反,MA的開發理念是機動性+攻擊力,即MA是一種“具有強攻擊力的高速、高加速的機動兵器”。

    MA是吉翁軍的特產,其最早的來源於是載人宇航器。與信奉“數量壓倒一切”的聯邦軍相比,國力及資源處於劣勢的吉翁軍,如光靠MS與聯邦軍硬拼,必然要吃虧,由此,吉翁軍開發出了MA。MA的根本性質就是以一個作戰單位,同時對抗多個作戰單位來換取最大的戰鬥成果。

    “南極條約”簽定後,制約了核武器的使用,同樣制約了MS反艦戰的能力。與聯邦軍巡航艦隊的交戰中,MS已經無法如同開戰時期那樣,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佈狀態下在軍艦近距離火力網外利用核武輕鬆破壞之。即使在一系列的反艦編隊戰術的彌補下,數台MS想擊破已經改良適應米諾夫斯基粒子散佈狀況下作戰的軍艦,越發困難。聯邦宇宙軍軍力再生提案“賓松計劃”後,大量的戰艦在地球各基地,甚至月神二號開始被建造。這樣,雙方在地球靜止軌道的爭奪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於是宇宙反艦戰為主的MA的開發就提上了日程。

    但是到了後期,MA的開發走上了互相攀比性能、火力的歧路,往往是設計出了圖紙,造幾台試驗機出來,但這時又看到別人的MA比自己的好,乾脆就把這幾台試驗機廢棄掉或者放進倉庫封存,再著手開發新的MA。如此的浪費,使原本資源就不足的吉翁軍更加雪上加霜,戰後評論家說:“如果把開發MA的資金、資源用來多生產些諸如扎古、大魔系列的MS,可能戰爭的結果就是相反的了。”

    扎古萊羅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生產出來的一台MA,是為了能夠配合急襲殲滅戰所使用的高速一擊脫離戰術所開發的宇宙戰鬥用高出力高機動MA,機體並沒有採取公國軍標誌性般存在的單眼取景系統,而使用布荷集團所提供的,以仿生學構造為基礎的昆蟲複眼取景系統。兩基大型推進器直接與主體呈左右平衡設置,上方安裝有機械臂,存在有想實現簡單AMBAC的想法。

    設計MA級別的機動兵器的一大初衷就是能夠搭載需要相當功率才能負荷的MEGA粒子炮。在扎古萊羅的MA級體積,得以在本體上裝備體積雖大但出力足夠的熱核融爐。根據實戰的反饋,主武裝裝於猙獰動物形象的“嘴”內,並非直接套用了從戰艦級的MEGA粒子炮,而減少收束環,改良為中近距離戰更為有利的擴散型MEGA粒子炮。MA腹部可掛載大型反艦導彈,在主推進器前端裝備了120mm蜂巢式導彈發射囊,用於射擊戰。同樣,在主體頂部設計有兩座90mm蜂巢式導彈發射囊,可以在與戰艦交錯中從攻擊武裝和防禦最薄弱的戰艦腹部。機械臂的切割端頭可以替換,為熱能斧同原理的高週波熱融斷刀,刀背上裝備有60mm速射砲。

    從整體結構上來講扎古萊羅的設計純考慮了與艦隊作戰的情況,雖然有機械臂來進行近戰格鬥,但相信以一擊脫離戰術為主的情況下使用的機率也微乎其微。不過根據測試結果報告,扎古萊羅的運動性評價簡直到了相當差的地步,並且難以駕馭!事實是否如此並不得人知,但因為這樣的原因,最後的紮古萊羅得到的是廢案的下場。

    到廢案之前扎古萊羅共生產過幾架樣機目前並不清楚。根據所掌握的資料的僅有四台。其中一台被記錄為將要作為公國王牌機師“黑犬獸”賈比·哈薩德用機,並被個人塗狀化。另一有一台白色塗狀機則由攝影家哈維·貝拉迪克在戰時用相機所捕捉。另有兩次實戰記錄的則是由公國軍測試機師迪米特利軍曹不滿軍方封存扎古萊羅並為上司報仇,而擅自駕駛與聯邦軍阿姆羅·雷所駕駛的RX-78-2高達二號機於地球靜止軌道上空交戰,給予白色要塞帶了不少麻煩,最終被高達二號機擊破。而還有一台在阿·巴瓦·庫戰役中突襲聯邦軍艦隊時,被當時傑克·貝亞特的“萬聖節傑克”小隊所擊破。

  • [吉翁公國軍] - MA-05 比格羅

    mechanical-uc0079-tv-34-1

    說明

    MA-05 比格羅(Bigro)是一年戰爭末期吉恩軍配備的、以高速戰鬥為主體、擅長一擊脫離戰法的高機動型宇宙戰用MA傑作機,其原型是MIP公司製造的試作機MIP-X1,在新兵器招標會的競爭中敗給了吉恩尼克公司製造的MS-01克萊伯曼後,鑑於它在宇宙空間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就重新進行了開發。

    比格羅擁有令人驚異的超高機動性,駕駛本機的駕駛員必須保證能夠承受住其強大G力,所以均是經過嚴格挑選的優秀駕駛員。機體上裝有兩隻用於接近戰的機械臂,具有有限的AMBAC能力,可發揮機動靈活的攻擊力,稍後生產的MAM-07格拉布羅也是使用的此種機械臂。推進器使用了兩台強力熱核火箭發動機,機首裝備了一門高出力大型MEGA粒子炮。機首左右兩側還各裝備了4連裝導彈發射器。搜索敵人用的裝置與MS一樣,採用了自動搜尋系統,提高了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佈狀態下的搜索能力。

    比格羅對艦攻擊力較強,但生產數量較少(目前已知有14台)。其中有一台由夏亞·阿茲納布爾麾下的托克瓦上尉駕駛攻擊聯邦軍的白色基地,在與高達二號機的戰鬥中,一度利用自身的速度壓制RX-78-2高達,但最後高達趁著比格羅的機械爪抓住自己的時候將比格羅擊破。此外,在0083年駕駛MA-06瓦爾·瓦洛的機師凱利·雷茲納、以及日後加入泰坦斯的艾溫·伯德也均駕駛過改型機。

  • [吉翁公國軍] - MAM-07 格拉布羅

    mechanical-uc0079-tv-35-1

    說明

    吉翁公國的水中戰用MA的開發是與水陸兩用MS的開發平行進行的,為了突破地球聯邦軍頑強的防衛網,吉翁軍亟需一款強力的水中戰兵器。特別是在攻陷北美大陸之後,切斷南美大陸與歐洲大陸的生命線、孤立歐洲的聯邦方面軍就越發顯得必要。MIP公司就在此時推出了秘密開發的水中戰用試作型MA——MAM-07 格拉布羅(Grabro)。

    格拉布羅的設計意念混合了潛艇和MS的檮體,也是吉翁公國在一年戰爭早期開發的MA。由於該型機能在水中作高速戰鬥,所以在水中的機動性、攻擊力都遠遠凌駕於水陸兩用MS。機體的左右兩面各裝有7門魚雷發射管,上部則裝有2門對艦、對空用導彈發射器。另外,用於接近戰的機械爪,在航行中可以收納到機體的後方,進一步提高了該型機在水中的速度。

    格拉布羅並沒有被量產,試作機被配備到夏亞·阿茲納布爾的特別部隊上,由弗拉納根·布恩上尉駕駛,在白色基地橫跨大西洋到南美洲時的戰鬥中給予對手嚴重阻礙,甚至還在與RX-78-2高達二號機的戰鬥中折斷了高達的一條腿。然而最終依然被高達二號機所破壞。

  • [吉翁公國軍] - MAN-03 布勞·布羅

    mechanical-uc0079-tv-36-1

    說明

    吉翁公國軍軍部為了扭轉不利的戰況,決定投入應用弗拉納岡博士所提倡的NewType理論而誕生的新兵器。於是,從UC0079年秋天起,以突擊機動軍為中心開始開發新型的塞可繆系統,這種系統能通過腦波達到遙控的目的,使機動兵器即使處於米諾夫斯基粒子狀態下通訊與操作也不會受到影響。

    MAN-03 布勞·布羅(Braw Bro)即是應用了塞可繆系統而由弗拉納岡機構開發出的最初的機動兵器,也是New Type專用機。該型機以回收駕駛員和智能係統的實戰數據為第一任務,能夠分離成3個獨立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航能力,駕駛艙還應用了發生誤爆的保護措施。機體的大小與小型宇宙艇相當,遠大於一般的MS。設計人員在由機體中央向四周延伸的機械臂上裝備了4門有線製禦式MEGA粒子炮,可在塞可繆系統控制下發動全方位的攻擊。

    此外,布勞·布羅還可有三人同時操作,以增加機體的操控性,駕駛倉也可以進行脫出,以保證機師的生還率。

    布勞·布羅的測試機在Side6附近由賽蒙斯·艾·巴克羅夫中尉駕駛,在進行測試時被地球聯邦軍的白色基地擊毀,但數據則反饋到了其後的MSN-02吉翁號上。之後吉翁軍在測試機的基礎上製造出了該型的二號機,由擁有NT能力的木星運輸船船長沙利爾·布魯中尉駕駛,同樣在與白色基地交戰時被RX-78-2高達二號機擊毀。而三號機則是在一年戰爭結束時,企圖攻擊前往格拉納達的吉翁公國總理達西亞·巴哈羅夫時,遭遇擔任護衛任務的地球聯邦軍飛馬級強襲登陸母艦SCVA-72純血種馬,被由弗特·羅姆菲洛駕駛的RX-78-5高達五號機擊破。

  • [吉翁公國軍] - MAN-08 艾爾美斯

    mechanical-uc0079-tv-37-1

    說明

    MAN-08 艾爾美斯(Elmeth)是弗拉納岡機構研製的第二種NT專用MA。與MAN-03布勞·布羅不同,艾爾美斯是一架真正的實戰用機,固定武器有2門MEGA粒子炮,但這不過是自衛用的武器,主攻武器是裝在機體後部的12組無線智能誘導式攻擊單元“Bit”。在塞可繆系統的控制下,機師可以在沒有導線牽引的情況下,利用腦波遙控操縱“Bit”,使用光束砲長距離遠隔攻擊目標。因此,該型機的駕駛員必須具有較高的NT能力。

    艾爾美斯一共生產了四台試作機,最初給予了基西莉亞·扎比少將的NT軍團使用,其中一號機由夏亞·阿茲納布爾上校發掘的、具有很高NT能力戰爭孤兒拉拉·辛少尉操縱參加了實戰,由於“Bit”神出鬼沒的攻擊方式,該型機在聯邦軍控制的所羅門宙域擊沉了數艘聯邦軍艦隻,一時間被聯邦軍士兵稱為“所羅門的亡靈”。然而,該型機為了守護夏亞,而被RX-78-2高達二號機擊破,拉拉·辛陣亡。

    二號機為紫色塗裝,機師為庫斯可·艾兒,登場於機動戰士高達0079小說版,同樣死於阿姆羅·雷之手。

    三號機為白色塗裝,出自WSC遊戲《SD高達G世紀:獨眼高達》,機師則是日後領導阿克西斯發動第一次新吉翁戰爭的哈曼·卡恩,此機也是四部艾爾美斯中唯一沒有被擊爆的,最後被哈曼帶回了阿克西斯,並在此基礎上製造出了後來的AMX-004卡碧尼。

    而四號機為紅色塗裝,同樣出自WSC遊戲《SD高達G世紀:獨眼高達》,駕駛員為人工NT少女瑟蕾因·伊克斯帕利少尉,在UC0080年,阿·巴瓦·庫要塞陷落後被同隊的艾因·勒維出賣,被地球聯邦軍俘虜後遭遇洗腦,在格利普斯戰爭期間,成為泰坦斯“塞壬計劃”中LRX-066蒂拉·斯歐諾的機師。

  • [吉翁公國軍] - MA-08 畢克·薩姆 (大扎姆)

    mechanical-uc0079-tv-38-1

    說明

    MA-08 大扎姆(Big Zam)是以宏揚吉翁軍的威信而開發的對要塞攻擊用巨大MA,本來是用來攻占地球聯邦軍總部加布羅基地用的,但是由於製造計劃的延誤而放棄了,最後在所羅門攻防戰中被配備到了實戰之中,而駕駛員則是吉翁宇宙軍司令——多茲魯·扎比中將。

    在一年戰爭中,大扎姆作為一種機動兵器,不論體積還是火力,都雄居榜首。機體中央裝備有一門一炮就能擊沉一艘戰艦的強力大型偏轉MEGA粒子炮、還內藏有能做全周圍攻擊的28門MEGA粒子炮、兩隻腳上還各裝有3枚爪型對空防御用導彈、6枚頭部對空導彈、2門胸部105mm火神炮和2隻腳部格鬥用機械爪。這部機體最奇特的地方是其第一次搭載了I力場發生器,此發生器能在機體周圍形成一層對光束用電磁波膜,能將戰艦主砲級光束兵器所發射的光束有效的化解。

    這樣的裝備,使得它的攻擊力和防禦力都無懈可擊,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重大問題。由於採用了4台45000KW的大功率發電機,冷卻能力滿足不了要求,使大扎姆的作戰時間限定在20分鐘以內。

    吉翁軍曾計劃將大扎姆投入量產,預定在大氣圈內飛行,但終因吉翁軍的迅速潰敗而未能實現。在所羅門攻防戰中,該型機的I力場發生器多次化解了聯邦軍戰艦的光束炮攻擊,使得該型機一舉創下擊破聯邦軍4艘戰艦(其中包括提安姆將軍所搭乘的旗艦“泰坦號”)、8艘巡洋艦及超過20架MS的輝煌戰果,但最終被阿姆羅·雷少尉駕駛的RX-78-2高達二號機所擊破。

  • [吉翁公國軍] - MSN-02 吉翁號

    mechanical-uc0079-tv-39-1

    說明

    無論是MS-06Z塞可繆搭載實驗型扎古,還是MSN-01塞可繆運用試驗用扎古,都只能算是實驗用機體,只有繼承了它們實驗數據的MSN-02 吉翁號(Zeong)才稱得上是吉翁軍真正的NewType專用MS。

    作為吉翁的象徵,吉翁號是吉翁軍“主教”計劃的最終產物,設計人員對吉翁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同時吉翁號也是吉翁軍最後投入實戰的MS,至阿·巴瓦·庫會戰之際腰部以下仍未完工。

    與大多數MS不同的是,吉翁號的駕駛艙設計在頭部,還可兼做逃生裝置,能進行獨立的航行。武器方面,該機與塞可繆搭載實驗型扎古及塞可繆運用試驗用扎古一樣,在雙腕裝備了可對敵人進行全方位攻擊的5連裝有線製禦式MEGA粒子炮。此外,頭部及腹部也裝有共三門的MEGA粒子炮,在對MS戰時具有壓倒性的火力。

    一年戰爭末期阿·巴瓦·庫會戰時,缺少腿部及部分裝甲、尚在當地的MS製造工廠內處於組裝調試狀態的吉翁號被夏亞·阿茲納布爾上校駕駛出戰,擊破了4艘戰艦及18架MS之後,與駕駛RX-78-2高達二號機的地球聯邦軍阿姆羅·雷少尉進行了一場殊死搏鬥,最終兩機同歸於盡,駕駛員則雙雙逃出生還。

    而在《機動戰士高達:雷霆宙域戰線》中,尚處於組裝階段的吉翁號二號機和三號機在阿·巴瓦·庫陷落後被地球聯邦軍奪取,連同機體運用的腦波傳導系統也一同被聯邦軍回收。

    此外,設計方案中的裝備了腿部組件的吉翁號,被稱作“完美吉翁號”,其全高達到30多米,是普通MS的2倍,能以壓倒性的高機動性、大火力進行戰鬥,可以說是第四世代MS的先驅。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arx827